学术评审与评审人的学术修养

作者:bjb 时间:2017-05-31 点击数:

  2017年1月17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了李金华的《学术期刊审稿人的修养》(以下简称《修养》)一文。文中提到,面对邀请评审的学术期刊和被评审的论文作者,学术评审人(以下简称“评审人”)应当不负所托、注重操守、加强修养。细心品读了《修养》,感受良多。那么,评审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术修养,又如何判断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呢?在这里谈些个人的看法。  

  评审人的学术修养不可缺位  

  日前,读到一位学术期刊主编推荐的一份评审意见。这份意见是这样写的:“这篇文章,说重一点,太不真诚。作者要么缺乏对刊物的尊重,要么不爱惜自己的学术羽毛,没有将自己的每一次发表与自己的学术声誉相联系……(详审意见略)”该主编表示赞同并欣赏这种评审风格。  

  显然,以上评审意见与《修养》提倡的“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视为自己的成果一样对待”,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评审风格。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评审人(包括期刊主编、编辑)对于评审有着多种看法及不同的评审风格。但无论评审风格有何不同,评审人应具有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公正理性的学术品鉴、谦恭审慎的探讨交流等品格修养。因为评审人制度是国际通行的学术评审(academic accreditation)范式。作为同行评议的评审人给出的评审意见,是对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前景,特别是专业技术问题作出的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评审人对学术成果的评审意见,是期刊编辑等选择录用的基本依据。  

  一则2014年的报道发人深省:一位从教21年的大学教师,职称从讲师晋升到教授期间就有10篇论文被指抄袭。该教师从讲师一路抄到教授的10篇论文,至少要经过论文发表期刊的评审、职称评定时送审专家与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的评审,这么多道学术评审关卡为什么没能发现论文是抄袭的呢?该事例暴露了学术评审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漏洞。造成这种漏洞的因素有许多,但评审人的学术修养难辞其咎。  

  学术评审是衡量学术成果的学术水准是否达到某一水平而进行的审核、评价或其他活动。不仅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需要评审,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学科的资助、优秀拔尖人才的选拔、学术成果的奖励等,都离不开严格的学术评审。国际通行的学术评审,一般采用同行评议形式进行。同行评议是由同行学者对学术成果进行评审以保障其学术价值的过程,是学术成果发表之前的重要环节。因此,要保障学术评审结果客观公正,就不能不探究评审人的学术修养。  

  创新是学术评审的首要标准  

  创新是学术成果的本质要求,也是学术评审的首要标准。在学术评审的创新性、科学性、规范性、逻辑性和实用性等基本标准中,创新性是居于学术评审的关键标准和首位标准。基于此,作为学者的审稿人就必须具备学术创新与判断学术成果有无创新的学术修养。评审人的任务,就是在判断学术成果有无创新性的前提下,衡量其科学性、规范性、逻辑性和实用性等,为期刊等学术成果选择把好质量关。评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期刊等质量的优劣。这就要求评审人首先要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良好的创新素质,以及把握学术动态、判断学术水平的能力等。  

  在我国,评审人除了审查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外,还要甄别学术成果有无剽窃和抄袭问题,引用他人作品是否适当,参考文献是否著录规范等。另外,评审人给出的评审意见要就学术成果进行评判,而不能讽刺挖苦。评审人还要有时间观念,尽量缩短评审周期,让优秀学术成果早日面世。  

  用同行评议的漏洞弥补科学的程序  

  大卫·柯比在《当科学遇见电影》一书中认为,电影通过让大部分观众无须直接见证现象即可看到物体和事件,从而担任了“虚拟见证”技术的角色。学术论文的同行评议学者发挥的也是“虚拟见证”功能。参与同行评议的学者代替学术人员和公众对论文内容和方法进行评审,让没有亲见实验过程的学术人员相信论文中描述的实验和结果的真实性。但同行评议的学者并没有一一验证被审论文的细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之处,甚至给学术不端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实际上,同行评议也不是没有漏洞。比如,任何学者对自己研究之外的领域所知有限,特别对超出自己知识结构的新成果难免判断失准。还有同行评议是一个熟人的网络,为了向熟人倾斜而否定新人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  

  同行评议基于学术诚信,以诚信和纯洁性为根基。对学术成果的评审应由学术诚信的学者担任评审人。我国学术期刊采取的主要审稿方法有:单向或双向匿名审稿、在审稿单上设计具体的论文评价指标等。近年来,发达国家还出现了公开审稿,即期刊编辑部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作者、审稿人及广大学者搭建了平等对话的平台。不论是匿名审稿还是公开审稿,都是为了保障学术评审的客观公正。  

  同行评议处于学术评审的前端,决定着学术质量与学术风气。为了使学术成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同行评议除评审人要有审慎、敬畏、诚实的态度外,还应该设计透明、科学、有效的程序进行必要的规范。比如,建立评审人遴选制度,期刊以非常审慎、科学的态度选择合适的学者;建立承诺制度,期刊要求被选聘的评审人签署承诺书;建立回避制度,遇到与评审人有直接利益相关的成果评议,评审人要主动说明并回避;建立追责制度,评审人应对自身的评审行为和评审结论负责等。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来源:http://www.cssn.cn/zx/bwyc/201705/t20170523_3527452_1.s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西理工大学  京ICP备15000288 号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江西理工大学期刊社与出版中心   

   电话:0797-831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