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SCI对中国科研的积极意义
作者:bjb 时间:2017-10-30 点击数:
近年来,国内对于SCI的质疑不绝于耳,甚至将SCI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个人认为,这就有些矫枉过正了。我今天就想谈谈SCI对于中国科研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 、SCI是中国学术体系对接国际学术界的通道
SCI大约在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一方面,为中国学术界了解国际的学术动态提供了资料、信息和数据来源;另一方面,也为懵懂的中国学术界打开了一条对外传播学术成果的通道。很快,发SCI就成了中国学人的共同目标。
二、 SCI为中国的学术评价提供了一个可以执行的学术评价方案
现在,SCI在中国饱受诟病的恰恰正是这一点。但在攻击SCI的各种观点中,我似乎没有看到有谁提过在此之前的中国学术评价方式。当然,在SCI之前学术界肯定是有标准的,但可能真的缺乏可以量化考核的评审标准,SCI之所以能被中国学术界迅速接受,或许正是因为它的这种可以量化的特性。所以,SCI对于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补充。
三、 SCI是中国学术发展的进度条
中国在SCI期刊上的发文量从几十位到现在的第二位,见证了中国科研的进步和发展,也展现了中国学术界的骄傲和自豪。近年来,SCI又开始从另一个维度成为中国学术进步的新的进度条。“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推出,加快了中国期刊进军SCI的步伐,再过20年,中国学术期刊必然会在SCI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 SCI为中国的学术评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SCI、EI等国际数据库进入中国后,CSCD、CSSCI、北大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等一系列“核心目录”也先后出现,并成为各级单位的考核依据,从而形成了一套阶梯式的考核体系。这种考评系统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为不同层次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可以触及的奋斗目标。
既然SCI这么好,为什么大家意见还这么大呢?说到底,还是中国科研水平提高了,而且幅度很大。所以,现在的SCI已经不能拉开学者之间的差距了,于是“ESI高被引”又适时出现了,相比之下,ESI的反对声音就比SCI小得多。为什么?就是因为ESI大部分人还达不到,可以拉开学者间的差距,因此可以更好地评判学者的学术水平。我认为,SCI的学术评价作用毋庸置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仍然会成为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