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抓住机遇,创世界名刊——《Research》创办之路探析

作者:bjb 时间:2019-03-12 点击数: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国际化高水平综合性科技期刊《Research》高起点办刊的过程和创新理念,以期为同行创办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借鉴。

  
  关键词  国际化;科技期刊;《Research》

  英文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各国都创建了各领域的众多优秀英文科技期刊,推动了科技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造福了人类[1]。
  国际上的优秀科技期刊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例如发表的文章质量高,审稿意见具体、富有建设性,审稿速度快,发表速度快,读者众多,文章成果被广泛知晓和得到认可。做到以上这些并不容易,需要在各方面采取非常有效的措施,办刊人员也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
  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大多受到机制、体制、评价、人才、技术、理念、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在目前状态下,基本上很难达到或接近国际优秀科技期刊的服务水平[2]。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科协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合作创办的大型国际化高水平综合性科技期刊《Research》的创办过程和办刊理念,其克服了一些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容易存在的弊端,积极探索中国创办大型国际化高水平综合性科技大刊之路。

1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作为主要发表我国科学家科研成果,并与国际科学界交流的国际交流平台,在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科学家有更多的机会把自己的成果投向国际上具有更大行业影响力的知名期刊,使得投向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优质稿件越来越少。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我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同行业科技期刊相比,存在一些影响作者投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科学家对我国的科技期刊重视不够
  受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中国的科技期刊普遍被排除在我国高水平科研机构的科研考评体系之外,或者因为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不够,中国高水平学者对中国的科技期刊不够重视,不愿意投稿。
 (2)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传播力度有限
  由于国内没有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网络传播平台,单个期刊自身的网站在国际上影响力又小,因此,想开展国际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困难重重。所以,大部分国内英文科技期刊普遍选择了与国际著名出版社合作的模式,将自己期刊的文章放在对方的国际化出版平台上,“借船出海”,从而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审稿质量不高,对作者的参考价值不大
  国内期刊的审稿质量相比国外期刊有着较大差距,审稿意见笼统、简单,有的意见不准确,被退稿的作者无法从中得到具体、准确的改进意见,进而对期刊产生不良印象,不会选择再继续投稿。
 (4)审稿速度慢,作者等待时间较长
  审稿速度是决定一个期刊是否受作者认可的重要因素。国内期刊多为国内专家审稿,国内学者一般工作比较忙,事务多,审稿速度受到一定影响,作者往往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最终决定。
 (5)发表的文章质量不高
  以在被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文章为主要科研考评指标的情况下,大量国内高水平稿件流向国外期刊,使得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章质量明显下降。高影响力文章、科技前沿文章明显减少。
 (6)网站数字出版技术落后,数据质量不高
  国内期刊的网站基本都是由国内的软件技术公司开发,相对国外大型专业出版社开发的专业网络出版平台,在技术先进程度、规范性、易用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7)单个期刊出版量较小
  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容量普遍偏小,据统计,每种英文科技期刊的年平均出版论文数低于100篇,国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刊。
 (8)英文期刊数量不足,学科分布不全
  国内目前共有300多种英文科技期刊,与欧美英文期刊数量相差悬殊。据统计,国内期刊出版容量有限,只容纳了8%的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在被SCI收录期刊中的论文。而在SCI的177个学科领域中,有60多个学科国内没有期刊出版和被收录。

2 《Research》的创办之路

 (1)《Research》的创办背景
  中国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很多领域已经处于与国际水平并跑和领跑的状态,例如材料和化学领域发表论文数已经排在第一位(Scopus数据),国外很多期刊的主要投稿人为中国学者,在知名期刊上来自中国的高水平文章也占很大比例。但是,随着中国学者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甚至有些是超越国外学者的水平,开始不断出现中国科学家高水平科研成果被压制和剽窃的恶性事件,给中国学者造成了很大损失,失去了国际科学话语权。而中国目前还没有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刊登原创成果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化科技期刊来展示中国科学家最新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中国科协凭借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0年就建立起的良好合作关系,本着为我国科技工作者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理念,于2018年与美国科学促进会共同创办国际化、高水平科技期刊,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搭建高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传播平台。
 (2) 国际合作谈判和进程2016年12月,科技导报社改革方案得到中国科协批准,确定了创办英文刊,起名《Research》。2017年1月,聘任海外主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崔天宏教授,2月开始与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杂志社洽谈合作办刊所有事项。2018年1月29日正式签署了出版服务协议,期刊正式启动。
 (3)运作流程情况
  期刊于2018年3月20日开通了网站和投审稿系统,当天接到投稿。3月组建了由56位知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化编委会,其中包括多名美国三院院士。8月22日在线出版了第一篇文章,10月15日出版纸版第一期,计划12月底出版第二期。
  1)建立了高度国际化的编委会。在短短的2个月内,组建了一支高度国际化、高影响力的编委会,编委会成员来自美国、中国、德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其中编委会中来自美国的科学家有32位,占到了60%,其次是来自中国、德国、比利时、英国等国家。
  2)建立了国际化的审稿人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搜集了SCI各相关学科前30%的期刊,共189个期刊的5年作者,约1.9万人的信息,以及9个学科高影响力的活跃科学家约500人,将其信息导入了审稿人数据库,形成了超过2万人的高水平国际化的审稿人数据库。
  3)开展了精准、高质量的约稿。以主编的名义发约稿函4200多封,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近5年入选人员200多人,加拿大工程院全体相关院士600多人,中科院2017年当选的院士100多人,8个学科H指数大于50的500多人,2017年高引次作者2800多人,编委50多人。
  4)开展大规模的国内宣传活动。与《Science》签订合作协议、网站开通和接受投稿等新闻,每条信息都推送邮件约5000封,在科协和其他媒体的多个微信公众号发布,同时开通了期刊微信公众号。
  5)开展了国际化的宣传。在《Science》的主页上增加了《Research》链接(滚动),在《Science》的微信中也加入了《Research》的信息。美方制订了详细的年度推广计划,涵盖邮件、社交媒体、广告、展示活动等多种形式,拟在十几个学术会议上进行年度推广,同时制作了宣传页、名片、小礼品。
 (4)投稿和出版状况
  每周投稿2~3篇,基本是约稿,有快速增加的趋势。目前稿件录用率约为30%,第1期纸版于2018年10月15日出版,第2期于2018年12月出版,正在组织的专题有3个,包括超材料、纳米材料、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稿件量充足。
  对网络访问进行统计。出版20天的访问量按从多到少排序为:美国、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其中中美占57%。至今,12篇文章的阅读量超过1.77万次,其中,第一篇文章阅读量达7 000多次。文章出版后,《科技日报》和多个微信公众号推介了部分文章。

3 《Research》的办刊理念和特点

 (1)国际合作,保留全部版权
  为了期刊将来独立和全面发展,不受任何版权束缚,中国科协与美国科学促进会签署的合作协议是出版服务协议。我方保留了全部版权,美方在得到我方授权的情况下在他们的网站上使用我方期刊的文章。所有作者与科技导报社签署版权协议。
 (2)选定8个前沿热点交叉领域作为出版内容
  作为定位高影响力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刊登内容选定为最有发展前途的8个交叉领域的最新突破性原创研究论文,内容包括:生物学与生命科学、 微纳米科学、 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 新能源研究、 机械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 新兴材料研究、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同时,也避免了目前与《Science》内容的正面竞争。
 (3)期刊创立,以发表原创成果论文为主
  期刊的名称即为科学研究之意,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也以原创研究论文内容为主。因此,以约请高水平、高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者的高水平原创研究成果为主,不断提高论文质量。编委们贡献了不少好稿件,有的文章是编委认为自己近些年最好的研究成果,有的是拟投到国际名刊的文章转投过来的。
 (4)高度国际化的审稿和高质量的评审意见,媲美世界名刊
  《Research》采取完全国际化的审稿方式,主要邀请国内外高影响力的科学家和著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审稿,审稿要求非常具体,必须指出对稿件的具体意见,使得作者从中有所收获,即使发表不了文章,也能够提高自己研究工作的水平。
  在严格的审稿要求下,几乎每篇文章的审稿意见都非常具体和全面,提出的修改内容较多。这也是吸引作者投稿的重要因素之一。
 (5)与《Science》同网络平台出版,网站功能先进、齐全,文章得到广泛传播
  《Research》的文章出版网站与《Science》系列期刊在同网络平台、同一个数据库中,并提供PDF、HTML、XML格式的全文自由下载,具有预出版、被关注、被引用提醒、阅读用户来源、访问数据的分析功能,文章易于被检索和下载,极大提高了文章的传播效率。
 (6)国际化的投审稿平台,易于国际专家参与投审稿
  采用国际通用Editorial Manager稿件投审稿系统,建立了期刊审稿系统主页。界面美观,一目了然,易于操作。同时,嵌入了pivot高水平审稿人自动推荐插件,既能保证审稿质量,也大大提高了送审效率,极大地缩短了审稿周期。
 (7)亲力亲为的国际主编,保证了期刊的高效运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麦克肯特讲习教授崔天宏作为期刊的国际主编,非常熟悉高水平科技期刊的运作流程和质量控制,全身心投入期刊筹备和运作。2017年,每两周与《Science》开一次网络会议,推进期刊合作。创刊后多次回国参加学术会议,为期刊约稿,每周听取约稿和稿件处理情况汇报。亲自选定所有约稿对象,以主编名义发送约稿函4 000多封,并随时回复各种相关邮件。
 (8)尽心尽力的编委,踊跃投稿和主动送审稿件
  期刊创建初期,主要靠约稿和编委投稿。《Research》的编委们积极响应主编号召,特别是海外华人编委和国内编委,组建了编委微信群,把自己最满意的稿件投向期刊,还积极参与文章同行评议的送审工作,对期刊的发展充满信心。第1期、第2期的稿件中编委的稿件占80%左右。
 (9)《Science》服务团队积极配合期刊运作和宣传,保证了期刊的快速发展
  《Science》按照服务内容由专人负责总体协调、审稿系统、编辑加工、出版、推广等各项工作内容,每两周国际主编与《Science》服务团队召开一次网络会议,沟通各项工作。《Science》服务团队为我方开展了多次审稿系统、出版伦理的网络培训。还计划将安排我方编辑去美国《Science》总部培训3个月。《Science》为期刊制作了宣传单、纪念品、宣传用PPT等,并提供了国际科技论文编辑公司的编辑出版服务,保证了文章出版质量和出版速度。
 (10)编辑队伍成长迅速,基本具备国际视野
  《Research》的3名专职编辑都具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的办科技期刊的经验。3名编辑按照学科负责稿件监控和审理工作,开展期刊的国际化推广,每周向主编汇报稿件情况,多次参加《Science》举办的网络培训,多次在高端国际学术会议上宣传推广期刊。
 (11)高效和专业的编辑出版服务,保证期刊快速出版
  《Science》出版社委托国际知名编辑服务公司负责《Research》的编辑加工工作,全部出版材料文件通过网上系统处理,提交全部出版材料后10~20天内上线出版,而且具有加急处理机制,出版服务公司周末不休息,保证了文章的快速出版。
  (12)举办前沿高端学术论坛,配合期刊约请高水平国际稿件
  2018年12月举办“微纳米生物圆桌会议”,邀请国外5名院士、国内5位知名专家就会议主题作学术交流报告,会后提供高水平文章发表在期刊上。

4 未来发展规划

 (1)实施“Research+”发展计划
  以办学术交流平台的理念办期刊,做到刊会结合,创办高端国际化学术论坛。每年与《Science》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共同举办高端中美学术论坛,聚焦双方共同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研讨并发表文章。
 (2)打造品牌栏目
  以期刊为传播平台,瞄准有高影响力的国际科学前沿话题开展组稿工作,打造品牌栏目,并进行相关评选活动,重点表达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以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
 (3)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的努力,希望《Research》的投稿来自全世界,中国科学家的文章占50%;每年收到投稿约10 000篇,发表约1 000篇;由季刊成为周刊,开展多种经营;编辑团队发展到20~30人,建成约80~100个期刊组成的高水平系列期刊群。按照目前出版的交叉领域自创约10个各学科的专业姊妹期刊,按照我国优势学科建立20~30个冠名学科子刊,按照我国缺失期刊的领域建立50~70个冠名刊,再吸引一批高水平期刊,包括国外期刊,加入期刊群。

5 结语

  好的科技期刊可以让优秀的文章被快速地发表,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同时,让没有达到发表要求的文章,通过高质量的同行评审,得到指点,使得自己的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作为办刊人,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对科技工作者的服务,让作者、读者满意,形成良好的口碑,才能使得期刊长久良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任胜利,宁笔,严谨.2017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18(3):47-52.
[2]范爱红,梅洁,李津,等.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208-1214.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jeOcLYIAE5l4_qxGH5OeZA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
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西理工大学  京ICP备15000288 号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江西理工大学期刊社与出版中心   

   电话:0797-831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