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与教育|新时代学术出版编辑培养的若干思考与实践

作者:bjb 时间:2019-04-16 点击数:

  摘要 学术出版日益繁荣的当下,学术出版编辑队伍亟待补充与迭代,在“学术立社,品牌兴社”战略指引下,按照“人才强社”思想,对于学术出版编辑的队伍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提炼若干措施并付诸实施。
  关键词 学术出版;编辑;培养;思考;实践;出版社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文化大国,中国的学术出版并非落后,中国古代的出版一直创造着人类历史的辉煌。21世纪以来,尤其在中国已逐步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随着国家对科技、文化、教育的空前重视,科技创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大量的学术成果引起世界关注[1]。
  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术成果传播的重要基地,理应出版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出版学术精品,从而担当起中华文化复兴并矗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崇高使命。编辑作为文化产品内容的选择者、策划者、加工者、过滤者、把关者、推进者甚至是创造者,是出版单位文化责任的主要承载者和担当者 [2] 。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出版业,既是出版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又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传统的出版教育和培训曾为出版业输送了大量生力军,其作用毋庸置疑。进入新时代,面对“80后”“90后”的员工,传统的培训手段已没法满足需求,学术出版编辑如何培养已然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学术出版现状分析
  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和学术激励机制以论文和著作数量多少为衡量标准。短平快的评价模式导致科研人员只重视发表文章,不重视著书立说,虽然同属学术出版,但科研人员基本没有认识到图书的系统性、权威性、延续性和影响力是期刊论文所不能比拟的。学术著作的评价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本身存在规模小、周期长、经济效益不突出的弱点,导致很多大学出版社存在学术出版不能赚钱的认识误区,不敢过多投入人力资源,导致学术出版领域再生产后劲不足,同时出版社对学术出版也存在重量不重质的取向,经济效益指标相较于书稿质量指标权重更大。同时,学术失范问题,如低水平重复、学术泡沫、跟风炒作、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严重,高水平学术著作稀缺,原创乏力,成为困扰我国学术出版的主要问题。总而言之,大学出版社与学术出版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学术出版步履维艰[3]。

学术编辑的现状分析
  编辑是整个图书出版工程的设计师,也是执行者,从头到尾参与图书的出版过程。学术编辑的成长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学术编辑所从事的出版方向与领域的回报周期一般较长,这些都阻碍着学术出版市场的发展。少部分有志从事出版的科技专业人员,也因为收入低、个人成就感低等对出版行业望而生畏,而没有优秀人才涌入的行业注定是一个低成长性的行业。目前从事学术出版工作的编辑,其工作生活压力非常大,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术编辑收入水平较其他行业低很多。学术编辑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术活动,无法充分与学者交流,进行选题策划。更令人遗憾的是,学术出版中由于很多编辑缺乏深厚的学术背景,不能及时跟踪学术发展动态,策划质量上打折扣;组稿时唯经济效益,主动降低学术门槛;审读稿件时无法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把关,没能指出其中的错误与不足,不能提出好的修改意见。这些都加剧了学术出版平庸化。

学术编辑培养路径思考
  培养具有学术追求的编辑人才对中国的学术出版至关重要。发达国家从事学术出版的公司大多要求编辑具有丰富的学术素养和人文底蕴,他们在招录策划编辑时,很多选择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的申请者,希望他们成为编辑后能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学术领域,跟踪了解该学科发展的新动向,能与该学科顶尖的学者轻松打交道,策划出高质量的学术图书。
  事实上,早些年,很多出版社像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不管是张元济这样的出版大家还是普通编辑,他们都有非常良好的学术底蕴,很多编辑和学者都是朋友,也因此做起书来得心应手。如今从事学术出版的编辑更应继承前辈良好的传统,在提高自身学术素养的同时,要与学者为伍,特别是与青年学者共成长,互相帮助,有时甚至可以替他们策划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所以说,编辑不仅是出版大家,也可能是学术大家,学者型编辑应是编辑成长的方向。在编辑队伍建设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是对编辑开展评价。新人加入编辑队伍,阶段性评价是必须的。对于编辑的评价应该是多维的,既考查其审读加工能力,又考查其选题调研能力,还要考查其产品营销能力。从一本书的产生过程来看,编辑在其中担任的角色是多重的,既是设计师,又是执行者。对编辑的评价也应该是综合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出版数量和利润指标上,要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注重短期收益向注重长远综合效益转变。在综合考量出版单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一种更宽容的用人机制和评价机制,这也是提升学术出版质量和规范学术出版的重要方向。
  (1)明确专业提升要求。对于有志于从事出版业工作的人来说,高学历不是必要的,出版业中相当一部分人并非高学历人士。高学历对于在出版业中取得成功是否有帮助,取决于你在行业中的具体岗位。如果你是一个专业学科编辑,那么显然是需要有专业背景的。对于业务骨干,我社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编辑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从时间上和经济上予以支持。近几年来,我们对新入职的编辑岗培训生,明确提出了通过出版专业技术中级考试的要求,一般把通过中级资格考试作为聘岗的基本条件,切实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建立行业训练机制。尽管拥有某一学科专业知识会让编辑拥有明显优势,但对出版行业的了解与相关经验的积累亦是如此。出版是一项繁复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行业训练才能内化为自我能力,比如审读加工是编辑的一项基本能力,每日万字地持续训练才能使人建立字词句准确应用的能力,参加多个学术讲座并撰写报告能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多关心行业动态能激发编辑的选题策划意识。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一个学术编辑成长必须要有的过程。我们实施了每周工作要求、月度工作考核、季度工作汇报、年度工作考评相结合的人才训练与考核机制,做到事事有评价、件件有评分。这样的评价既有多方面的数据支持,又大大减低了“刻板效应”等因素干扰,不同时间维度的量化考核可以全程记录编辑成长情况,利于全方位培养与实施评价。
  (3)鼓励参与学术活动。从事学术出版的编辑应该有自身的专业背景,专业领域有人脉对于开展后续工作是必要的。鼓励编辑参与专业领域的学术活动,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在与学术共同体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学术前沿,有利于编辑真正成为学术编辑,有利于编辑策划出高水平的选题,更有利于编辑得到学术界的支持。对于一些项目编辑培训生,我们把参加学术会议和实地调查作为对其季度考核的一项指标,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对新员工学术素养的训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发挥导师团合力培养优势。传统编辑培养中的“传帮带”是个好方式,但是我们认为,一个徒弟不能只有一个师傅,和卓越的人一起工作,是对每个人最好的激发,一个学术编辑培训生应该由一群导师辅导、督促他们的成长。这样既能减轻师傅负担,也能发挥社内其他优秀编辑的指导作用,当然也避免了一个编辑的培养情况只由一个人说了算的弊端。

学术编辑培养工作实践
  一个优秀的编辑应以编辑工作为主,以学术研究为辅,主次分明,专杂并举,才能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科学知识和学术思想,实现学术编辑作为“文化人”的人生价值。考虑到学术出版新编辑大多是高校应届毕业生,虽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但均非编辑出版专业出身。他们进入编辑岗位后,接触的将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从事的工作也不再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研究,需要新编辑们从零开始,系统地学习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在已有专业知识基础上不断深入并适度拓展,才能更好地策划相关专业领域的图书及其他产品。基于当下现状与上述思考,我们总结作为学术编辑的工作经验,构建了一个大约3年时间的培养体系,期望通过培养,新编辑培训生能够成为一个了解出版行业、审读加工稿件、紧跟学术前沿、与学者对话的合格编辑,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能够策划项目的学术出版编辑。
  新编辑入职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其作用和实效远未被整个出版业所关注、发现和挖掘。我们认为模块化培养新编辑是个好方法。为了促进学术与专业出版,加强学术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明确学术编辑培训生的工作要求,我社针对学术出版编辑拟定一个编辑培训生制度,按照入职时间分为3个岗级:Y1、Y2、Y3,即把入职一年的编辑称为一年级编辑培训生(Y1),入职二年的、三年的分别是Y2、Y3。我们为每个岗级编辑在业务能力上设置了不同的培养考核模块,当然不同年级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别,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通识模块。通识模块设立目的是使新编辑尽快了解、熟悉和遵守出版制度,顺利开展日常出版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国家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各项出版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等规定。第二,编辑出版专业技能类知识和行业标准等,如《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校对符号及其用法》等。[4]
  (2)审读加工模块。编辑审读加工能力培养是共性模块。学术编辑是编辑的一种,书稿审读加工能力培养是必修课程。我们认为此项能力形成既需要“学中做”,也需要“做中学”,需要每天以一定文字量持续训练才能达成。然而学术编辑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学术选题策划能力,故不能把全部时间花在书稿审读加工上,要按照工作时间的一半设定学术新编辑的文字量,即每天1万~2万字。
  (3)选题策划模块。对Y1的考核重点为选题调研,以书面报告评分为主要方式,设置的培养考核模块主要是权威媒体调研、学术讲座参与、知名专家信息收集与分析等;对Y2考核重点为项目申报模拟与协助申报,以撰写申报书为主要方式,设置的模块主要是权威媒体调研、大型学术会议参与、科研院所实地调研、项目申报模拟、新媒体营销等;Y3的考核重点为孵化项目申报,以申报与立项数量为主要内容,设置的模块主要是孵化选题立项、学术会议调研报告、新媒体营销等。我社要求编辑培训生按照高标准交付成果,并组成了一个评分小组对每份调研报告进行匿名评分,由人事部门收集报告并发布评分结果。评分过程中,各评委可以自由与报告人进行个别交流,但评委之间不做交流。
  (4)季度汇报模块。季度汇报是共性模块。我们认为编辑需要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彼此的交流,所以增加了此模块,让不同“年级”的编辑一起汇报工作。我们从岗位职责理解、工作总量与绩效、PPT制作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演讲风采、时间把控等角度对季度述职汇报进行评分,以期达到互相学习交流的目的,此项举措,对于全面提升编辑的综合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以学术市场为主体的健康有序、活跃繁荣的思想市场,而学术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则有赖于学术出版的繁荣和规范,学术出版有赖于一大批优秀学术编辑人才的贡献。培养学术编辑已经成为实现学术出版繁荣重要使命的核心问题,任重道远。

参 考 文 献
[1]谢寿光.学术出版的问题与机遇[N].光明日报,2013-01-15(13).
[2]邬书林.学术出版:中外大学出版社共同的历史使命[J].中国编辑,2007(5):4-5.
[3]焦贵萍.学术出版:大学出版社的“灵魂”[J].编辑学刊,2012(5):22-25.
[4]田宏碧,张志强.试论模块化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的建构[J].中国出版,2012(3):69-71.\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ew78O3W5i4tXNyXpWg_oLg?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
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西理工大学  京ICP备15000288 号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86号江西理工大学期刊社与出版中心   

   电话:0797-831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