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对期刊定级的现状
作者:bianj1 时间:2012-06-21 点击数:
期刊存在差异是毋庸置疑的,有些期刊拥有庞大的读者队伍,另一些却只有少量专业人员才能看得懂。由于办刊宗旨、稿件来源、作者学识、编辑水平与出版技术、办刊经费等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学科、同类机构所办的刊物,它们的学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可见,期刊级别在一定意义上是客观存在的。
实际上,期刊分级与论文评定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期刊是发表学术成果(论文)的主要园地,为适应各单位、各部门考核、评奖、晋职等一系列需要,要求对学术成果作出评估;而图书馆等部门选购收藏的需要,也要求对学术论文进行评定。评定论文的质量,这是很难操作的事情,而以论文所发表的刊物声誉来判断该论文的质量,就简单得多,具有可操作性,这尽管不很合理,但目前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由于期刊本身的复杂性,涉及期刊类型的多样性、学科内容的渗透性等因素,再加上期刊的级别背着论文管理、编辑、读者,以及作者的评奖、入选、考核、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的功用,因而注定了期刊等级的划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我国尚没有一套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达到全面、客观、公正、科学的文献量化评价体系和等级划分系统。而目前期刊等级评定主体的“多元化”、评定方法的“自由化”,已经造成了期刊分级的无序化。尽管出版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以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做级别划分,但是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却早已深入人心。
鉴于当前无论哪一种划分方法,都不能完全反映出期刊的学术、技术、编辑、出版等总体质量水平。因此,现在流传的把期刊分国家级、地方级,一级期刊、二级期刊等的说法,均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何况这样的评价机制会不可避免地渗入一些人为因素,显然有失公允。即使文献计量学家根据文献离散定律,确定核心期刊以及后续区的期刊,也仅仅代表入选期刊符合核心期刊条件,并不表明它们兼具高质量期刊性质。既然如此,那么以期刊级别用作职称评定、学术技术水平等的评估,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理的。
本来,论文的质量取决于论文本身的首创性、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其质量与期刊级别并无必然的联系,因此期刊级别不应与论文质量划等号。但事实上,将期刊分成等级后,在这些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被定死了级别。2005 年5 月韩国黄禹锡研究小组在美国Science 发表一篇有关干细胞的论文,各国科学家并没有因为期刊的权威性而放弃对论文基本事实的虚假和错误的批评,后来黄禹锡承认造假并请求Science 撤销论文,随后Nature 也开始调查黄禹锡克隆狗的论文。
由此可见,把期刊等级与论文质量混为一谈显然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不过曾有言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目前社会上许多领域需要用到期刊分级,那么期刊分级定然有某些“合理”的一面(诚然对这些“合理”是否合理尚可商榷)。但无论如何,如果将这“合理的一面”绝对化、并予以无限推广,即对它进行过分夸大、过度使用,那么期刊分级就凸显它的不合理的一面了……
声明:本网站为非盈利网站,大多信息来源于网友推荐。如果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